被称为新的小提琴经典作品,都在于它们成为了新的门槛,这个门槛考验着演奏者技巧、音乐结构与素材风格的理解,还有与时俱进的艺术视野。
以易沙意(Ysaÿe)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来看看,为什么这套作品能成为新时代的权威作品。今天喝咖啡,听这张《Ysaÿe:6 Sonatas for solo violin》我认为,Ysaÿe的这套「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相当有趣的作品。原因有几点:
1.每首奏鸣曲都献给一位小提琴演奏家
第1号:献给西格提(Joseph Szigeti)
第2号:献给提博(Jacques Thibaud)
第3号:献给安内斯可(George Enescu)
第4号:献给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第5号:献给克里克本(Mathieu Crickboom)
第6号:献给奇洛加(Manuel Quiroga)
这些演奏家,与Ysaÿe都有一定的友谊关系。较为特别的是Mathieu Crickboom,还是Ysaÿe的学生,而献给Crickboom的第五号作品技巧也相当刁钻,可见名师出高徒。而其他演奏家,除了与Ysaÿe有着相当的情谊,在琴艺与艺术造诣上也深受Ysaÿe所尊敬。
2.作品与所题献的演奏家性格、乐曲格式产生唿应
Ysaÿe了解他的作品要献给谁,而且了解这些人在演奏上的个性与风格。这连带使得Ysaÿe以「受献者」的演奏风格来思考创作。
例如第一号献给Szigeti的作品,就是在Ysaÿe听了Szigeti所演奏的巴哈第一号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后,而得到了灵感。除了该作品四个乐章的顺序与巴哈的原作相似,我们甚至更可以说,这套作品就像是Ysaÿe在聆听Szigeti演奏巴哈时所给他的感受。
而第六号献给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Quiroga,Ysaÿe则是在乐曲中间加入了西班牙的哈巴奈拉(Habanera)节奏与风格,可惜的是Quiroga未曾公演该作品。
3.作品格式与技巧承袭巴哈,并得到帕格尼尼以来的累积
除了第一号四个乐章与巴哈的g小调无伴奏作品相似以外,第二号的第一乐章可说是开了巴哈一个玩笑!开头的句子,瞬间让人以为自己是不是正在听巴哈的第三号无伴奏组曲的前奏曲。然而瞬间转变成Ysaÿe特有的风格,却仍使用了巴哈擅长的复音音乐创作技法,由此可见Ysaÿe作曲的功力。
第二号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四个乐章当中都可隐约听到一个古老的旋律,这个旋律来自于古老的「葛利果圣歌」。我们可以在第二乐章大约2:08处听到最完整的旋律面貌,再回过来听听其他乐章,就可以知道Ysaÿe如何将这句优美的旋律解构,重新出现在各种炫技的片段当中。
而各个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听到小提琴技法自巴哈以来,经过了帕格尼尼的革命性创造后,各种炫目技巧开发完备;再加上越来越多大胆和声採用、大小调间恣意漫游,有些地方还採用了当时最新的「微分音」演奏。
六套作品当中,我个人觉得最有挑战、最能揉合作曲家个人深度、承袭歷年来不断演进的小提琴技法并加以发扬光大,赋予小提琴演奏更高标准定义的,当属第五号。
第五号虽然只有短短两个乐章,但是在第一乐章幻想曲式的开头,五度的和声彷彿描绘了一个东方式的冥想空间,再加上缓慢的旋律下左手拨弦,这一趟奇幻之旅就此展开。接着进来的双音颤音,还有迷幻的快速琶音,这些技法除了来自于帕格尼尼,我们更可以在几年前的(1915年)高大宜所作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Op.8)听到;而多年后(1944年)巴尔托克所作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Sz.117,BB 124)当中也可听到。因此,我认为第五号在提琴器乐独奏上有着很重要的歷史地位。
最精采的第二乐章,在不断切换节拍的第一段,先展示了最基本的乡村舞曲节奏。第二段进入稍微幽暗的空间,却不断酝酿,最后终于在大约3:40处以帕格尼尼式的左手拨奏,再现了第一段的乡村舞曲,同时也将乐曲带到最高潮。
光是第五号,就足以拿来和高大宜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巴尔托克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相比,更不用说还有其他优异的五套奏鸣曲。因此说Ysaÿe的这套作品堪称小提琴独奏的新圣经,可谓实至名归。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qwu.cn/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