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屋
  1. 首页
  2. 热门话题
  3. 知识科普

《看琴说话》- 看美国制琴师轻体提琴 有感

有上一次我挖坑的经验-看捷克制琴师实验小提琴有感这次大家在看图说话的时候明显谨慎了很多。这是好事。评价一张图片,一支作品,第一感觉绝对重要。但考虑到每个人的不同语境,保持一颗平和之心是十分困难但十分必要的。

让我们先从设计者自己的介绍出发,看看他的出发点在哪里。超轻乐器Ultralights是一个系列,它有不同的乐器。下面的图片分属于两支不同的乐器,它们之间也有很大不同。

《看琴说话》- 看美国制琴师轻体提琴 有感

这里我完整的照搬制作师自己的文字描述,只做最基础的翻译,有一定英文水准的朋友大可以自己试着去感受。我在每一段后面,留下我自己的感受。各位有什么看法,大可以继续留言。在文章最后,我会把大家之前“抛图”的时候的几条留言加以回复。

超轻提琴设计的比传统乐器要轻,原因与F1方程式赛车比你的车轻一样。性能。低密度的木材加上最先进的声学设计,给轻体乐器细腻可塑的歌剧般的穿透力。演奏,你就会被听到。

杰:基本同意。即便是传统制作的提琴乐器,控制重量一样是好声音的强有力的保证。

用颜色区分的小弱音器允许你把乐器的音色变得昏暗,以使得能够融入到合奏之中或者一段特殊的乐段或者就是简单的防止长时间演奏对耳朵带来的不适。

杰:这是一个加装在琴马上的,使用螺丝旋转机构实现摘取的一个小配重。通过改变/加装琴马的重量,材质来获得不同的音色。设计很简单,目的也可以达到。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严重怀疑有几个人愿意按照他的意愿去这样做。首先旋转这个动作就挺费时间(和直接用传统弱音器相比),瞄准,对齐,拧。这个设计出发点我部分接受,但是实际中意义不大。演奏者塞一个橡皮,一块布,都完全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我甚至怀疑这个添加是不是“被动”的。也就是因为过于明亮的音色,不得不加一个类似弱音的设置。这样也许更解释的通。

演奏者自己调整

你可以通过一个琴颈处的螺栓结构来自己改变调整弦高,指板的方向。这项创新让你在距离乐器店很远的地方也能自己轻松调整乐器保持良好状态。

杰:如何最小化指板角度对于温度湿度的反应,一直都是制琴师的要考虑的难题之一。降低对于温度湿度的敏感,意味着让木材与水分绝缘,而绝缘又需要在木材中“塞进”其他物质导致不易震动,音色不佳。这是一对冤家。可以几乎肯定地说,没有哪支琴的琴颈角度不会变化,只是多少的问题。

除去视觉上的金属让我难以接受以外,其他的我并没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样以机械的方式解决琴颈角度,似乎不如另一位捷克制琴师木材插片的解决方式让我觉得聪明。而且机械也并不会永远完美运转,即便只是几个齿轮。

人体工程学设计

它指板的高音侧巧妙地加宽并沿其上部向下弯曲,给你前所未有的安全在高把位。集成的腮托是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定制,可以按您喜欢变低或高。缩短的琴角和开放的中腰-为琴弓杆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支乐器轻盈得让人拿起来就觉得很愉悦

杰:指板高音侧加宽如果是为了解决演奏的技术难点的话,我几乎认为这是对于演奏员的一种嘲笑。至今我还没见过哪位朋友演奏高音音域的时候会滑落。有点儿为了不同而不同。并且这多出来的一块宽度还会很大程度上阻碍换把的顺畅。可调整的腮托略有噱头,但是依旧不是什么大智慧。

低维护

轻体乐器几乎不会遭受任何传统乐器上面会出现的伤害。琴马不会弯曲,琴弦不会陷入琴马中。指板的表面材料可以更换。一体腮托不需要传统提琴上的螺丝,免除了螺丝对于乐器的伤害。音柱贴层解决了音柱磨损面背板的问题。这一系列改进使得结构和音色都能长期保持稳定。

杰:事物都是双刃剑。螺丝结构部分解决了古典乐器的形变问题,但是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传统乐器为了承受一定磨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防护体系:镶线,琴边用来防冲击,留下余量的琴头指板平面用来调整角度等。而轻体乐器Ultralights这些内嵌的螺丝机构一旦出现问题,那就不是你能找几公里外制琴师的事儿了,它必须回到这位美国制琴师这里进行调整了。不弯曲,不下陷的琴马,那一定是密度远大于传统琴马。那么它的音色已经极大的区别于传统琴马。传统琴马作为音色调整器,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制作多个琴马,为一支乐器赋予不同音色。木材固然不坚硬,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可以轻易的加工切削。琴弦都不会下陷的琴马,强度之大,恐怕不是一般刀具能切割的了。那么后期的微调也就几乎没有可能,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他才有增加了那个所谓的“能够改变音色的弱音器”

个人总结

对于这支乐器的总体设计,我个人认为缺乏亮点。这位美国制琴师在声学领域做过不少的研究,有很多的贡献。去年年底还专门去张安老师那里看了他设计的那套靠敲击来绘制震动图谱以达到科学解释改变音色的仪器。我很喜欢这套仪器的设计。我很期待能和他当面交流。

但是这只乐器如果说有什么革新的话,似乎都不在根上。而更像是一个有了N个不同档位,却没有M档的顶配傻瓜相机。稍有水平的人,在使用较专业相机的时候恐怕不会用人像模式,夜景模式,运动模式,微距模式。这些模式看似什么都能做,实际被严重限制,或者效果极其有限。照好相片还是要先会用M档才行。

琴颈角度,琴马,系弦板,这些基本都可以归结到“装配”这一个大类里面。所以,谈不上什么革新。这些所有的改变加在一起,给我的冲击力不如捷克制琴师的一个低音梁。

虽然这个设计的名字叫做“超轻”,但是似乎核心是“随手可调”。有关轻量化的一些做法,都略显一般化。枫木夹层指板,简化的琴头等。但是加上那些金属结构,我有些怀疑乐器的最终重量。到是没有标注标准的小提琴重量有多少克。

在这支乐器的介绍的开头,设计者是这样说的:

“超轻提琴之所以设计的比传统乐器要轻,原因与F1方程式赛车比你的车轻一样。性能。”

但是同一个理论我们反过来看:F1方程式的赛车,每一辆都拥有最顶尖的维护团队,而不是让赛车手自己去维护赛车。F1赛车的性能表现,一半来自赛车手,一半来自团队。简单的让车手自己去调试这样的顶级赛车是不现实且没必要的,车手应该专注于驾驶。

设想:同样的设计,降低成本成为万元内的乐器,我想他的设计就能实打实的派上用场了。一支能让琴童时刻保持舒适手感,还能玩一玩的乐器,还防冲击的乐器,家长不用再去琴行维护,制琴师不用为了儿童琴而不好开价…..会不会太香?

喜乐:

做琴创新是为了声音更突破吗?如果不是这个想法,所有的外观都是花拳绣腿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什么算创新。我基本同意这位的观点。不是基于演奏音色或者改善演奏表现的创新,或者能诞生新的演奏技法的,都依旧是表面工作。

小提琴:

这把琴造型独特,不知道音色如何。小提琴还是以音色优美为主,几百年的制琴工艺与传统,还是非常重要。

这支乐器的录音据制作者说马上会有。等有了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时光倒流:

搞不懂这种变化是只有外观的变化,还是有内在思想和工艺的创新。我觉得现在都在讲创新,那这种创新是为了满足了买卖双方的心理需求?还是优化了使用者的体验呢?

我一个外行人觉得,一样东西如果不能突破天花板,因审美或者市场需求变化从而需要工艺造型来顺应此变化都是一时的。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种变化能满足市场、满足买卖双方需求就是好的。从所谓的艺术性来说,不能突破天花板的实验性创新那就是五花八门,各花入各眼了。

创新更多的,是制作者在表达“自我”。“企图”把“我”加入到乐器当中。每一位制琴师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总是和400年前的大师一样的话,那真的是很无聊的事情。求变,总是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量变到质变。

有不同,就有卖点。无论哪一行哪一业,不同于他人是宣传的一个出发点。这样做无可厚非。至于满足谁,并不重要。满足的是市场需求,市场并不全需要Stradivari,市场也需要大量廉价普及乐器。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qwu.cn/278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手机微信:133-937-37784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13293666@qq.com

QR code

请关注“小提琴屋”微信公众号获取

提琴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