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但小提琴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无论琴童是专业学习音乐还是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都应该接受科学正规的基本功(音乐基础)训练。
学生的基本功水平是它演奏所有顶级作品的起点,因此基本功并不仅仅是基础,更是为高级音乐作品提前构思的“顶层设计”。
学生像植物,老师如沃土。每个学生都像独一无二的植物,他们需要慢慢成长。教育可以干预成长过程,但谁都不能预测结果。如果一位老师既能畅谈音符之上抽象的音乐哲思,又能解决音符之下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还“行得正,坐得端”,这样的教师可谓沃土。
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基本功水平,因此在下面的内容中先聊聊小提琴的基本功,再说关于小提琴老师的话题。
从基本功说起
最近有家长求助琥珀君说:“孩子业余学小提琴,每天能练琴1-2个小时,曲子练了不少但是怎么拉都不好听,有什么办法提高?”
琥珀君把录像转给专业老师点评,结果发现琴童对于持琴、运弓、手型等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有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退回起点重新学习“基本功”。
近些年,琥珀四重奏的老师们在教学与比赛评审工作中见过“千奇百怪”的演奏,其中有些孩子是演奏的“苗子”,但由于基本功训练不正确结果被耽误了。
基本功有“肌肉记忆”,如果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有问题,改毛病所耽误的时间至少是正常学习的三倍(以上),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纠正错误的肌肉记忆,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基本功不好会造成学琴过程中有一个恶性循环:简单动作没搞清楚就拉曲子、简单的曲子还没拉好就拉难的曲子、1级的基本要求还没做到就学3级的曲子,曲子越拉越难、琴越练越歪,最终碰上一首曲子怎么都拉不下来。所以说学琴的基本功歪了,啥都不会正。
这样的案例多么?太多了。
演奏乐器是门手艺,像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学科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世界通用的基础训练标准,这就是我们说的“基本功”。基本功教学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这点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是如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顶级音乐教育环境中,教师对于琴童的基本功训练水平是极为出色的,这点已经获得世界公认。但是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顶级教师资源非常稀少,所以导致整体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超乎想象的难
小提琴可谓古典音乐里的“完美乐器”,它在独奏、协奏、室内乐、交响乐、歌剧中都是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小提琴演奏家能接触到的作品量是其他乐器望尘莫及的。而且最神奇的是小提琴从400多年前到今天一直没有变样,由此可见小提琴的完美。
小提琴虽好,但也是最难学的乐器(之一)。小提琴不是随便摸摸就能拉出旋律的乐器,它对于琴童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学错可能就没法再翻身了。所以学小提琴和教小提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 把琴放在脖子上就够难
学习小提琴的第一步是持琴,也就是用脖子和肩膀夹住琴。小提琴的平均重量是500克,长时间的夹住小提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优秀的持琴姿势意味着一系列细微角度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多细?记得拍证件照时的经历吗:
摄影师:抬头,多一点儿,多了多了,再回去点儿,再回来点儿,保持住,脸往左转一点儿,再转一点儿,多了再回去点儿,别动,现在左肩有点…被拍者已经僵硬。
实话实说,找到持琴这个姿势的正确角度比拍证件照复杂太多。有经验的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找到适合的姿势,因此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持琴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琥珀君曾经问宁老师如何把琴夹住,宁老师这样形容:优秀的持琴感不是用肩膀和脖子“夹住琴”,而是像磁铁一样自然的“吸住琴”。神奇不?
· 运弓是个大学问
持琴不容易,把弓拉直更难。吃瓜群众看见台上的小提琴家拿着弓“上下拉”,专业人士看到的则是上百种运弓技巧。
琴童平时要掌握的基本运弓技巧包括:上弓、下弓、全弓、半弓、中弓、上半弓、下半弓、弓尖、弓根、分弓、跳弓、坡弓、顿弓、连顿弓、对称弓法、不对称弓法、换弓技巧、换弦技巧、轻、重、中、快、慢发音技巧等等数十种基础运弓方法。每种弓法都需要专门练习才能掌握,当然这还只是基础技巧。
不仅如此,在成熟的音乐作品中,比如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交响乐等形式,职业演奏者使用的乐谱都是“净谱”,这意味着作曲家只考虑音乐怎么写,具体怎么拉出来全看演奏者的智慧。演奏者要把这些弓法以最合理的组合方式运用到音乐里,每种弓法都对应不同的音乐语气,这些语气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
如果琴童对于基础运弓技巧没有足够的认识,随随便便用弓,那么他的演奏肯定会出问题:简单的作品能拉下来,但是听起来觉得特别奇怪。难的作品则很难完成。
·左手是个“操作系统”
小提琴不像钢琴有键盘,也不像吉他有标记,小提琴的音准全凭演奏者的手感。不仅如此,小提琴四条弦中每个音之间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当我们看到有人拉了一首“野蜂飞舞”时,实际上他的手像精密的机器一样准确的落在正确的位置,误差以十分之一毫米计算。
所以,怎么建立这种“手感”?
答:培养把位概念,建立左手“操作系统”。
如果用键盘宽窄来表现小提琴每个音的距离将是这个样子。
“把位概念”首先是一种距离感,很多琴童在学习初期用“把位贴纸”辅助建立距离感。
在建立了初期的“把位概念”后,左手就要升级成为一套“操作系统”。在这里有至少几十种把位排列,每个把位都伴随着四个手指的交替,每一次把位交替都必须是最合理的,手指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张弛有度。一场音乐会的作品伴随着成千上万次的把位规则与指法的规划,这些内容如同一个个程序,演奏者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他们看见乐谱就能“自动运转“。
在左手的“操作系统”包含着很多奥秘,它涉及到无数种把位规划方法和手指运动细节,不同的作品对于把位规划的思考方式也很不一样。要想理解其中的奥秘不仅需要演奏大量的作品,更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有经验的老师也许仅用几句话就能让演奏者的多余动作大幅减少,从而提高“系统”的流畅性。当然这一方面基于演奏者本身优秀的肢体协调性,另一方面则来自老师的智慧与知识储备。
当一场音乐会进入尾声时,舞台上的演奏者经历了上、下半场长达90分钟的高强度演奏,这对于每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室内乐音乐家以及乐队成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此时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会让整个音乐崩塌。(作品:舒伯特第十四弦乐四重奏 “死神与少女”结尾处,琥珀四重奏音乐会现场实况)
当琴童学习每一个音乐要素时,优秀的老师思考的不仅是学生学会了这个点,而是这个点能与其他点连成线,从而最终通向成熟的大作品。
学生的基本功水平是它演奏所有顶级作品的起点,在好的教育中老师不是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解决这个问题与它的延长线。因此基本功并不仅仅是基础,更是为顶级音乐阶段超前构思的“顶层设计”。
基本功很复杂,怎么说也说不完,让我们先停在这里。下面说说关于新生代小提琴(器乐)老师的话题。
学琴是极为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不一样,每个老师也不一样。因此学琴成果是学生和老师匹配的产物。
杨一晨老师曾这样比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学生像植物,老师如沃土。
每个学生都像一颗独一无二的植物需要慢慢成长。成长过程教育可以干预,但谁都不能预测结果。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开花,长大后反倒不开花了。有些则正好相反,小时候成绩平平,越大越出色。
虽然没有人能够预测结果,但是学生的适应力越强,他的发展相比周围的人就会越好,哪怕在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壤里也能生根发芽。
相对而言老师要做的是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沃土,能够包容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当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欲望,老师再好也不行。
在职业音乐家的世界里“所有技术都为音乐服务”,这时演奏者更多关注的是音乐构思、作品还原、合作意识、个性解读等内容,但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这一切思想都基于切实的演奏,演奏根源则来自扎实的基本功。
虽然我们在纪录片和专访中看到演奏大师谈及音乐时,更多谈论的是宇宙、人性、世界、历史等音乐思想。但当他们回到琴房给学生上课时总是不断强调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技术点,如何用弓、如何发音、如何换把、如何柔弦、如何读谱等等。
既能畅谈音符之上抽象的音乐哲思,又能解决音符之下具体的演奏问题,还能“行得正,坐得端”,这样的教师肯定可以从容的应对每个时代。
如何精进?中央音乐学院提供了的远程教师培训课程就是一种切实的自我提高途径,比如:“央音”全国音乐教师小提琴专业中级、高级岗位能力及专业水平等级师资培训。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qwu.cn/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