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荃:造一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 blues • 2020年4月18日 pm10:52 • 热门话题 • 阅读 4543 2005年4月22日在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把出自于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之手、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小提琴拍出了200万美元的高价,成为世界拍卖史上售出的价格最高的乐器。 “我就是要制作一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郑荃说。 1988年,当38岁的郑荃回国,拿到中国第一笔资助留学生归国创业资金的时候(由国家教委、轻工业部、文化部联合拨款),他的梦想就是尽快地将自己在意大利学到的最先进的提琴制造理论和技法利用起来,建立中国的提琴制作学校,进而创建出一个中国的提琴制作流派。当时,郑荃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提琴制作界的影响力都非常大,但是,他并没有创立属于自己的产业,而是投入到中国提琴制作教育事业中。在他看来,自己的选择是损失了一大笔财富,但一流的小提琴制作技术却传到了中国。 作为中国第一位赴意大利学习提琴制作的留学生,郑荃先后完成了在意大利克雷蒙那国际提琴制作学校和帕尔玛音乐学院提琴修造系的学业。为了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艺,留学期间他还曾在意大利的大师工作室工作,并且在完成学业后,专门花了一年时间在意大利参加国际提琴制造比赛。他一共在13次比赛中获奖,其中有3枚金质奖章。在意大利学成回国时,学校为郑荃开了一个300多人的演唱会欢送他,郑荃的成功令世界提琴制作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取得这样的成功,郑荃的归国之路本应非常顺利,但是,在信息交流不是很发达的当时,关于郑荃滞留国外、不愿回来的传言影响了他的回程。在一位了解郑筌在海外情况的原国家教委官员的介入,郑才得以回家。 “制作一把产自中国的名琴,这是我的梦想。”郑荃说。 生活如造琴 生活如造琴,兢兢业业者方能为之。 提琴制作是一门艺术,提琴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所以它才具有商业与艺术的双重魅力。 郑荃不但自己醉心于这门艺术,更希望能为中国培养出新一代的艺术提琴制作人才。因此他回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了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提琴制作学科包含了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点,根据郑荃多年的研究,他发现欧洲的提琴制作比较重视对艺术性的挖掘,发展趋于保守,中国的学科建设可以在提琴制作的科学性方面有所突破。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的提琴制作专业保持了这种前瞻性,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至今已有50多名提琴制作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和大师班进修学员从这里学成毕业。郑荃创业的初级目标已经完成,但是,要形成中国的提琴制作流派,决非易事。 郑荃的小提琴制作刚刚建立起来时,由于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有限,郑荃不得不为他的科研与教学经费寻找新的出路。郑荃说:“生活如造琴,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曲折的日子,我不得不为未来着想。” 1995年,一位日本友人出于对郑荃艺术追求的敬佩,捐赠了5万美元。郑荃认为,应该让这5万美元发挥它的商业价值。 通过协商,郑荃决定以他在提琴制作界的影响作为无形资产、中央音乐学院也以部分有效资源入股,共同成立北京弦艺乐器有限公司,进行提琴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贸易。那时,郑荃的很多学生在全国各地从事提琴的设计生产工作,他们都愿意将产品拿到“弦艺”来,共同销售。这样一来,公司既可以帮助这些学生销售产品,每年还可以得到几十万元的收入。 “弦艺”的经济效益为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资金支持。这样一来,郑荃可以请更多的高水平教师,中心还储备了价值几百万元人民币的提琴制作木料,这在当时国家教委没有能力保证音乐学院充足科研资金的情况下,这种运作的确给了郑荃的提琴制作中心很大的帮助。 但是,郑荃的注意力始终在小提琴的制作上,他对待商业利润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公司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各方面对产权利益的分配出现了分歧,这种为商业利益的争吵令郑荃深感苦恼,也干扰了他的教学科研工作,这与他创办公司的初衷完全相悖。郑荃说:“弦艺是与北京大学推倒南墙开办校办企业同时代的产物,是为解决大学院校科研经费紧张的无奈之举。”不久,“弦艺”就关闭了。 树上的猴子成了他的朋友 开创中国制琴流派,造世界珍“琴”。虽然郑荃对制琴如痴如醉,但是在他创作生涯的黄金阶段——38岁刚回国时,他还是选择了另一种理想,开创中国制琴流派。 这里面的得与失,个中滋味只有郑荃自己知道。郑荃为了给他的提琴选材,多次跑进四川的深山老林中,此时蚊、虫等就成了他的旅伴,树上的猴子成了他的朋友。对于这种选择,郑荃并不后悔,他认为能够把先进的制琴技术带到中国,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 “如果能开创一个新的小提琴制作流派,那么此生无憾了。”郑荃说。 小提琴的商业价值 世界上最昂贵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名琴,主要指17至18世纪的阿马蒂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纳里几家意大利提琴制作家族制作的提琴。斯氏琴世界上仅存300多把,瓜氏琴现存47把,每把琴价值在200至400万美元之间。同时代同级别的作品中,法国手工制琴价位是意大利同类琴价值的一半,德国的琴都是工厂制琴,其价值不及意大利琴的1/4。在收藏者眼中,作为收藏品的名琴其价值不在于乐器的使用价值,而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增值潜力。名琴在外观造型、制作材料、工艺、油漆等方面都十分考究,而声音品质并非体现其价值最重要的因素。名琴的商品价值的依据主要是制作者的声望,其次是保存的状态。先后使用、收藏的艺术家也构成了一把琴的历史,成为它的增值点。提琴一般被认为是增值较快的艺术品。1978年文化部以12.5万美金买进4把小提琴,其中一把3.5万美金的意大利琴今天已增值到25万;一把2.8万美金的法国琴今天增值到8万。一个制琴家做学生时的提琴作品价值1000至2000元美金,而几年后成名的作品价值可增长10倍,所以,不少收藏者很关注有潜质的年轻制琴师。 国外的小提琴收藏有多种形式:一种是博物馆收藏,一种是私人或团体收藏,还有一种是政府收藏。博物馆收藏规模比较大,如美国大都会图书馆所属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名提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成立了一个巴黎乐器博物馆,收藏了14把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名琴。这个新建的乐器博物馆具有现代化的设备,每件提琴藏品都附带一个录音机,观众在参观一件藏品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用这把琴演奏的乐曲,从而对名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意大利克雷莫那的斯特拉地瓦里博物馆专门收藏历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获奖琴。欧美各大博物馆、著名音乐学院一般都有名琴收藏。私人收藏根据财力大小规模不同,收藏最多者可拥有200—300把提琴。如美国的一个牙医收藏了状态极佳的一把斯特拉地瓦里小提琴,一把瓜纳里小提琴,堪称极品;韩国的一个公司老板也收藏了多把意大利小提琴。不少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也是提琴玩家,如意大利小提琴大师阿卡多手里有一把意大利琴“火鸟”,价值不菲,他既用来演奏也作为收藏品。财团买琴是为保值,私人收藏琴也是为了增值,政府收藏多是显示一种文化品位和政府形象,博物馆收藏则是一种文化的保护、宣传和展示。 提琴的制作和收藏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琴文化”,是指提琴发展的文脉和沉淀。所谓文化,是有源头、不断延续并继续发展的一种现象;它是时间的累积,记录了很多人的艺术奉献。“文化”的概念就是一条链,一条河,是一种延续。“琴文化”是在艺术家对小提琴不断研究、有师承、有创新、有发展,出现代表人物、出现作品、形成流派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提琴收藏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实力,一是文化意识。国内提琴收藏从长远看前景乐观,但目前不太成熟。一是能以上百万美金买一把琴的中国收藏者寥寥无几;博物馆收藏财力也有限,大多投资到文物、书画等方面,少量的乐器收藏也仅限于民族乐器,提琴收藏的历史等于零。二是大多数国人对于提琴收藏的文化属性还没有认识,因此很少有人能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投资于提琴收藏。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对琴文化有认识、对提琴收藏有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的群体。只有当大家都懂琴,才具备收藏的基础。乐器收藏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接触实物,培养感性的经验。目前在中国尚不具备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没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名琴,因此对提琴鉴定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把名琴,就是一朵艺术的奇葩。不仅体现在它的艺术价值上,同样,更直接地体现在商业价值上。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qwu.cn/1825.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