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屋
  1. 首页
  2. 热门话题
  3. 知识科普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众多版本,怎么听?

大提琴,无疑是最适合用来独奏的乐器了。

学习大提琴、或是喜爱大提琴音乐的人,几乎都有听过巴哈(J.S Bach)所作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套作品。但是从二十世纪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录制了全世界第一张完整录音之后,累计到现在已有上百种版本录音。而许多大提琴大师毕生也录制了不只一次的版本,像是米夏.麦斯基(Mischa Maisky)录了两次、马友友(Yo-Yo Ma)录了三次,而史塔克(Janos Starker)更是录了五次!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众多版本,怎么听?

在开始聆听这套作品的录音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这套作品让许多大提琴家趋之若鹜,又让许多乐迷沉醉不能自拔。

这套作品约创作于1717~1723年间,我们俗称巴哈的「科登(Cöthen)时期」。巴哈在这时期得以安心地创作许多器乐作品,许多有名的作品如《十二平均律》、《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以及今天我们要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由于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原始手稿已经亡佚,世上仅存的是巴哈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莲娜(Anna Magdalena Bach)的手抄版,因此这个版本有些许部分存在着争论,并且几乎没有音乐强度标示、速度标示,连圆滑线与乐句划分都有不同看法。也因此,要能够在没有太多明确标示的乐谱上得到任何演绎的线索,就取决于演奏家的功力深浅、艺术涵养了。

流传下来的手抄稿,充满许多疑问。例如6/8拍吉格舞曲中红色框框中多出来的3/8拍小节。

这份手抄稿后来命运多舛,况且巴哈的音乐在往后的一、两百年间被严重忽视,因此要等到1890年,13岁的卡萨尔斯在二手书摊发现了这份乐谱后,才有了重见天日的转机。卡萨尔斯一发现这份乐谱,就觉得非池中之物,于是花了13年的时间钻研、练习,终于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冒着战火的袭击,录下了世界上第一张完整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专辑。

这个录音可谓石破天惊。虽然浪漫时期(约西元1820年~1900年)有所谓的「巴哈復兴」,但作曲家们嫌弃这些无伴奏作品音响单调,纷纷为它编写钢琴伴奏;而让世人听到大提琴的坚韧独奏的,还要等到这套录音出现以后,以及卡萨尔斯带着这套作品四处演奏之后。

在卡萨尔斯录制第一张《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专辑之后的这100年间,录制、演奏《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已经成为大提琴家的基本试炼,通常我们藉由他们所演奏的这些组曲来评析他们在音乐上的深度。

  各种演奏门派与欣赏门道

好了,接下来我们要来谈谈,如何在这么多版本当中听懂他们「怎么拉」、「为何这样拉」,藉由某些分类来让你更快知道自己喜欢的演奏方式是什么。

  仿古派代表录音:

Anner Bylsma:Bach:Six Cello Suites(1979年)

音乐演奏的「仿古派」,指的是回归到演奏的音乐当时被创作出来时所流行的演奏风格。如果你听到这个《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录音版本有以下特性,通常可以称为仿古派:

平均音高低了半音:《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音乐史上属于巴洛克时期,当时的调音基准普遍比当代音乐,而且没有一定准则。现代的仿古演奏基本上定调在415Hz(现代演奏则是440以上),这样偏低的音高演奏,给人一种平静、沉稳与朴实的感觉。

会在乐谱的指示以外再加入装饰音:巴洛克音乐是允许自行添加装饰音的,如果只是照谱面上演奏,在巴洛克当时可称不上杰出的乐手。

偏爱使用分弓拉奏:当时的音乐风格偏好利用分弓(Détaché)演奏,甚至有些分弓会拉得比较跳(Staccato),因此可以从录音当中听到演奏者不断地换弓,极少数会使用连续四个音以上的连弓(Legato)拉奏。

连弓的尾音较短:如果是相同音值(拍子长度)的两个音作为连弓拉奏,通常第二个音会较短。这让第一个音感觉被强调了,使得曲子的律动感更强。

偏爱用空弦:巴洛克时期不太使用抖音,因此不会为了抖音而用其他指法代替空弦,而是大喇喇地使用它们,增加残响。

  浪漫派代表录音:

Mischa Maisky:Bach:Six Suites for Solo Cello(1999年)

其实巴哈的作品一般来说,结构工整,乐句条理清晰。正常来说,相同类型的乐句或音型,会用一样的演奏方式来呈现。但是现代的演奏家会认为:

我是现代人,我认为巴哈如果活在现代,也会想用其他方式演奏。

于是这些演奏家就认为要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不能拘泥于作品的风格时期。因此在他们的录音当中,会听到大幅度的连弓、强调某些音符的抖音、破坏乐曲原有的律动,创造新的乐句唿吸线条。

麦斯基的这套录音,可说是众多版本当中最「浪漫」的一个。他将巴哈作品中的句子分得很细,每个句子的布局明确,听者不花吹灰之力就能领略乐曲的抑扬顿挫美感(虽然这是麦斯基的唱法,不是巴哈作品原来的面貌)。

当然,浪漫派的演绎时常受到「卫道人士」的批评,认为他们完全无视于作曲家的指示以及风格演奏;但是他们也为古老的音乐注入了新的语彙,让新世代的人得以跨越门槛而吸收他们。

经典派

这里指的经典派,是指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录音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最有人气、还有最受老饕乐迷追捧的几个版本。

1.最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当属史上第一张《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录音了:

Pablo Casals:Bach:Cello Suites(1936~1939年)

虽然是黑胶唱片的音质,但是卡萨尔斯的拉奏显得非常直接,就好像站在你面前演奏似的。由于当时录音技术不如现代先进,因此可以听到里面有稍微的错误,或是弦的音色爆裂。

无论如何,作为史上第一位重新吸收、诠释、给予这套作品较高艺术地位的演奏家来说,他的录音与演奏还是影响了后世名家们对于这些乐曲的思考方向。尤其是在乐谱上毫无速度指示的前提之下,如何思考音乐的流动性以及各舞曲之间风格的差异,而订出一个理想的演奏速度,长久以来仍然考验着许多演奏家。

2.最有人气专辑:最有人气的大提琴家当数马友友了,虽然他总共录制过三次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但仍然是第一次录音最受到普遍乐迷的喜爱:

Yo-Yo Ma:Bach:The 6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s(1983年)

这张专辑一推出,就震惊乐坛,而马友友以30岁之姿,得到了葛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家奖。

马友友具有「将复杂的音乐单纯化」的能力,只要你想了解哪个大提琴乐曲,如果先找到马友友的录音版本聆听,通常比你找其他版本还要快速进入状况。也正因为这个特质,马友友日后的各张专辑在音乐上与商业上都取得成功,甚至还有人眼红,认为他不是「大提琴家」。

马友友的第二次录音结合影像作曲,这个企划称为「巴哈灵感」。特别的是,虽然每套作品各自与不同领域结合,但是在这套录音当中,他使用「巴洛克音高」,因此这个版本听起来比其他版本的音还低;而他的运弓更为轻柔,有些回到巴洛克演奏风格上,因此我认为相较于他的第一次录音的直率,第二次录音的整体艺术境界更高,同时揉合了他的个人思想并尽量遵循了仿古风格演奏。

不过第三次录音,或许是太驾轻就熟,完全是个人「心之所至」,况且在清楚的录音之下,可以听出许多运弓都出现了杂音,让人感到可惜。有关马友友的三次录音比较,将另外找时间撰文分析。

3.老饕热爱名盘:傅尼叶(Pierre Fournier),可说是法国大提琴的「贵族」。其优雅不做作、流畅处理乐句线条,收放自如的右手运弓,至今仍是许多大提琴演奏者的典范。他毕生录制过四次《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其中又以第二次录音受到诸多乐迷老饕的喜爱:

Pierre Fournier:6 Suiten für Violoncello solo(1961年)

这个录音,清晰到连左手手指打在指板上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每个乐章之间的连贯性极佳。另外,着名的第一号前奏曲,使用大幅度连弓,听起来缓慢优雅,而每个音又干干净净,完全没有换指与换把位的黏腻模煳感。

傅尼叶的诠释,影响了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大提琴家的想法。虽然其优雅音色难以模仿,正因如此,才显得珍贵。

4.老当益壮:史塔克(Janos Starker)是个布达佩斯的犹太裔神童,然而因为这个原因使他曾经进入纳粹集中营。后来他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终身任职,成为大提琴教授。毕生曾路过五次《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最后一次则是在1997年,高龄73岁时所录制的;而这次录音,也使他得到葛莱美奖。

Janos Starker:Suites for Solo Cello(1997年)

专辑的开头,有个很清楚的吸气,彷彿史塔克在告诉自己:

这是最后一次了,也是我这一辈子的心血!

当然,他的诠释仍属于浪漫风格,可以明显听出相同一个乐句,为了不换弦造成音色差异,而选择在同根弦上频繁变换把位。演奏速度上丝毫不毛躁,每个动作都像是深思熟虑过后的精确。

当然,以上的分类只是粗浅为之,往往一个版本兼有着不同流派与思维,但是在这样的分类之后,相信你对于《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录音当中演奏者为何选择如此诠释,会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轮廓。

如果不思考以上复杂的风格分析,仅从每个版本当中的大提琴音色、演奏速度快慢、乐句断句方式来选择喜欢的版本,其实就够让人享受了呢!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qwu.cn/287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手机微信:133-937-37784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13293666@qq.com

QR code

请关注“小提琴屋”微信公众号获取

提琴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