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决定孩子开始学小提琴并不是最难的事,而日后漫长的督促、陪伴才是最难的部分。从小学小提琴过来的老师们其实都有类似的经历:家长制定一套练琴时间表。
当然,制定一套制度的时间远比执行起来的时间短太多,麻烦自然也更多。现在的孩子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练小提琴只占到他们1/5的时间,甚至更短。
最开始按照制度执行的一段时间里,家长、孩子、老师三方相安无事,随着新鲜劲儿一过,孩子最先跳出来反抗——磨磨蹭蹭地练琴、中途找各种借口休息、今天的作业太多等明天一起练习吧等等。
这个时候的家长也会因为本身生活、工作和老二的压力,选择暂且息事宁人、等忙完这一阵……于是,孩子似乎在练琴制度中,窥探到了某种“和谐”相处的途径。其实,是一种执行力的妥协。
制度难以推行,还要不要坚守?
这不是说制度不重要——事实上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愿意相信制度的力量,以及制度改造文化的力量。但是,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设立奖惩制度
孩子们都是追求被认可、被表扬的,老师和家长抓住这一心理对近期表现不错的孩子积极地奖励和赞美是继续保持他们兴趣和热情的有效手段。
当然,这个制度的重点在于惩罚,孩子没有不喜欢玩的。靠甜言蜜语地夸奖并不能保持练琴状态的平衡,我们需要设置有效的惩戒手段。
不好好练小提琴——周末取消一次出游计划
不好好练琴——本月没有小礼物
不练小提琴——家长严重“不喜欢TA一次” (小朋友对家长的态度还是很在意的,威逼利诱之下,多数孩子可以就范)
不好好练琴——尝试停止学习(一般情况下,孩子们自己是不愿意放弃学习音乐的)
成年人的社会中有“公检法”制约着我们的行为,孩子们的世界中也同样需要一只强有力的手。最后,我们希望达成的状态是:自觉。
而责任的自觉、对制度契约的尊重、对家长和老师的体谅,说到底,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最后提醒大家,督促孩子练习小提琴一定不能使用不当的方法,不然真的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原创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qwu.cn/1759.html